“正当芍药盛开,燕子飞来/正当玫瑰含笑,樱桃熟了/一年中最好的时节!/芍药不及你美,小弟小妹!/樱桃不及你红,少年先锋!/玫瑰花开了还要谢,儿童节永远欢跃!/学习、勤劳、歌舞,多么幸福!/你们是国家的宝贝/祝儿童节呵,万岁!”这是老舍四十多年前写给孩子们的一首小诗。
斗转星移,世事变迁,孩子对“六一”的喜爱与期盼没有变;小到父母,大至国家,对孩子的关爱没有变!
儿子不满12岁,可对“为什么喜欢过‘六一’”已能说出理由若干。
喜欢“六一”,因为这一天可以不用上课。这是最令儿子开心的事!儿子虽还只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却早已感受到了学业的压力。周末雷打不动的作业有:作文两篇(周记日记各一篇)、抄写课文和生字(至少两遍)、摘抄佳作佳句(不少于四段),还要听英语磁带、背写单词,还要作数学习题……上周日,科博会正在北京国际展览馆举行,本想带儿子去参观,就因为作业没做完而做罢。据说进入中学后,情况会更“恐怖”——每天作业都要做到晚上十一二点,当然没时间看动画、读“闲书”、玩电脑了。难怪有教育专家担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但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真的难以想象思想道德建设如何切入孩子们的生活并得到适当的安放。”
喜欢“六一”,因为这一天老师不训人。也许是因为老师的笑脸比较难见吧,也被儿子列入了喜欢“六一”不可或缺的因素。每逢“六一”,儿子就读的学校都会在操场举行游园会,设计一些猜谜语、投蓝球等活动,无论成绩多“臭”,老师都不会训你,还有奖品等着你。笑盈盈的老师自然受孩子欢迎。平日的老师大概就不总这么可亲可近了。就在几天前,北京有两个中学生因做卫生没有让老师满意,被老师罚做500个蹲起,以致肾损伤而尿血。每当看到这样的报道,为人父母者一定和笔者一样心被揪得很紧很紧——不知我们的孩子是否要面对这样的老师?!其实,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连带着喜欢上老师所教的课程;因为不喜欢老师对自己的态度,那门功课成绩便一落再落,甚至成了自己心中永远的痛。最近的一期《读者》上有篇短文,讲述了作者在多伦多就读时遇到的一位叫塞瑞·思克的老师。当作者因语言障碍而苦恼时,是塞瑞老师的一番话让他树立了信心——“别担心自己英语不好,你的英语恰恰好到不会把简单的事情说复杂了。这对我们这些英语精湛的人来说可不容易,相比之下你可有优势哦!”受塞瑞老师鼓励的当然不止作者一人。学期结束时,同学们都说“塞瑞老师像氧气一样在我们精神危机时营救了我们”。我们的学校里有多少像“氧气”一样的老师呢?
喜欢“六一”,因为这一天有爸爸妈妈陪。是啊,无论学校硬件多么先进、老师多么优秀,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都是无法替代的。现在,从上到下都在关注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可仍有不少父母一想到教育孩子,就是盯着孩子的学习,要孩子立志当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什么的,却忽略了培养他们做人的基本准则。中央综治办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在全国范围进行过闲散未成年人犯罪调查。调查列出了未成年人日常学习生活中涉及的学习、心理状况、闲暇活动等13项内容,考察父母对孩子是否关心以及关心的程度。统计结果表明,未成年犯和普通学生的父母对孩子关心方面的最大差异,非常突出地表现在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关心程度上。普通学生的父母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关心程度最高,排在13项内容之首,而未成年犯父母对这方面的关心程度都在第4位之后。可以说,忽视思想道德教育是这些孩子家庭教育的最大失误。人们常说,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在“六一”,不知有多少父母在思考“今天我们如何做父母?”这个并不过时的话题?
儿子喜欢“六一”,还因为“六一”可以收到礼物、可以去吃他酷爱的匹萨……这样的理由,儿子还有很多。
我知道,不用等到天黑,儿子就会念叨了:“真希望明天还是‘六一’!”天天过“六一”,这大概是所有孩子的心愿吧。是呀,多么遗憾,一年只有一个“六一”!可是,让比芍药美、比樱桃红的孩子“永远欢跃”,应该是能够实现的。你说呢?